枞阳在线

枞阳在线网站 | 尊龙凯时app-尊龙凯时ag旗舰厅官网 主办

设为尊龙凯时ag旗舰厅尊龙凯时app官网首页

尊龙凯时app-尊龙凯时ag旗舰厅官网

直面作业改革中的问题与挑战-尊龙凯时app

时间:2022-07-08 15:54:01

 近年来出台的一系列文件,对作业设计质量、不同年级不同学科作业数量和作业时间、作业育人功能、作业类型方式、作业完成指导、作业管理机制等进行了全方位的顶层设计和政策指导。与此同时,各地在作业改革方面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探索。在中国教师研修网近日举办的edutalk教育沙龙上,与会嘉宾围绕作业改革实践进行了深入对话,希望几位嘉宾的分享能为读者提供一些启发。

    ■主持人————————————————

    朱立祥  教研网总编辑

    ■嘉宾

    张卓玉  山西省教育厅原副厅长

    徐淀芳  上海市教委教研室原主任

    李庆华  北京工商大学房山附属小学校长

    周端焱  北京中学副校长

    ————————————————————

    好作业的标准是什么?如何实现作业“分层、弹性、个性化”?如何快速有效提升教师的作业设计能力?日前,由中国教师研修网支持的edutalk教育沙龙,邀请专家、校长对话,直面作业改革实践中的重难点问题。

    出席本次沙龙的嘉宾有:教育部基础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山西省教育厅原副厅长张卓玉,教育部基础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物理教学专委会副主任委员、上海市教委教研室原主任徐淀芳,北京工商大学房山附属小学校长李庆华,北京中学副校长周端焱。沙龙由教研网总编辑朱立祥主持。

    传统作业存在的问题

    朱立祥:改革都是针对问题而来的,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问题导向”,作业改革也不例外。那么,在作业方面过去我们都存在哪些问题?

    张卓玉:作业问题多年来不受重视,形成这样一种被动局面的原因有很多,尽管现在作业问题引起了重视,但背后的根本性问题还没有解决。我认为,传统的作业理念与作业设计存在六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作业布置重数量、轻质量的趋势。这种趋势是多年来逐步形成的。我们都知道,学生做作业是提高学习成绩、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环节,但作业布置只关注数量,质量却远远没有引起重视。比如,学校教研工作多数情况下都是研究教学、课堂,却很少研究作业,很多观摩活动大多是观摩教师如何教,却很少去看学生如何完成作业。

    二是多年形成购买作业的习惯,缺少作业设计意识。以前很少有学校购买作业,后来一线教师逐渐从自己设计作业走向统一购买作业,久而久之,教师渐渐失去了自主设计作业的意识和能力。

    三是作业功能的思维定式。作业主要定位于课后、练习、巩固。只要讲到作业就是课后,就是用于练习、巩固,把作业的功能定位在课堂教学完成以后的补充,而这种巩固练习又通常与应试联系起来,导致怎么考,就怎么留作业。

    四是教师对作业布置的强势态度。只关注是否做对,不考虑是否喜欢。教师只关注学生是否做了作业、做得正确与否,不关注学生是否对作业感兴趣,这种态度对作业质量的影响很大。

    五是教师的作业设计能力有限,作业的探究水平偏低。以上种种问题导致教师的作业设计能力不足,相比作业研究,巩固训练更受重视。

    六是缺乏作业研究的文化生态,研究、交流不够。由于各种原因,形成了如今这个影响作业研究的大背景,那就是整个学校缺乏重视作业工作的文化生态,相比教学,作业的相关研究与交流活动远远不够。

    朱立祥:之所以会出现这些问题,还是没有从学生的角度考虑作业,而是以考试为导向,归根结底是对作业功能的认识不到位。接下来请两位校长从学校角度来谈谈具体情况。

    周端焱:基于我对一线教学的观察,对勤奋自觉的大多数中间学生来说,作业还是“难、多、重”的。其原因跟结果导向有关。

    作为教师或教学管理者,我们有责任把学生成绩搞好,让学生考入他所希望的中学、高校或学到他所心仪的专业,这就需要成绩。体育竞技经验告诉我们,“练”是很有用的。在这种考试文化下,学生在课堂上仅“懂”是远远不够的。我们经常跟学生说,不仅要懂,还要会,能做对,做到熟练,最后到巧,这就需要多练。这种应试文化必然导致教师教学中的功利主义和竞争文化的出现,于是就会产生追求作业数量、抢占学生课外时间、不考虑作业质量的现象,自然容易放弃体验类、观察类、探究类等发展学生兴趣以及培养学生关键能力的作业,进而形成了形式单一、机械以及僵化的“题海战术”。教师如何平衡好成绩提升与科学训练之间的度,既是作业理念问题,又是作业设计的能力问题。

    李庆华:按照“双减”之后对作业的要求,我们要通过作业这个小切口实现育人目标,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多种能力。但是,在实际教学中还有这样的现象:就一课说一课的作业,陷入了一节课的点状思维里,作业形式单一,没有深度;由于教师日常的工作非常忙碌,导致对作业的研究不够,从而出现布置作业的随意性;与基于课程视域下的单元作业设计之间还有差距。

    作业改革实践中面临的挑战

    朱立祥:在各地的作业改革探索中我们发现,问题集中在如何设计出“合适的作业”及教师的作业设计能力提升这两方面。请两位校长谈谈在作业改革实践中,学校面临哪些难点与挑战。

    周端焱:难点和挑战还是很多的,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最后都要落到学生头上去。在众多问题中,我最关心的是作业设计的“分层、弹性及个性化”问题。我关心这个问题,基于三个视角:

    一是作为家长,我是两个孩子的父亲,我肯定希望孩子学习成绩要好,但从长远看,我更希望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要好,而不是解题能力。孩子的思维、抱负、格局、胆略更重要。所以我希望孩子有自主空间,不要整天被作业捆绑,有时间和精力去做他自己感兴趣的事情。

    二是作为教师,我们基础教育的重心发生了改变,那就是增加学生的自主选择权,不断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把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创新型人才作为首要任务。

    三是作为教学管理者,我想说,教学中不能大水漫灌,要做精准教学。

    所以,我的问题是,在如此升学压力下,如何从情感、机制、技术等多个层面解决好作业设计的“分层、弹性及个性化”问题?

    朱立祥:上海作为作业改革的先行者,已经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徐主任能否介绍一下上海作业改革的情况?

    徐淀芳:早在2009年,上海就围绕“教学有效性”开展了教学五个环节的研究,其中就有对作业的研究。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取得了一些成果:一是作业现状的调研方法和分析模型,通过模型分析发现,影响作业成效最大的变量就是作业设计;二是提出了作业设计的可视化路径,即通过“属性表、流程图、问题链”将作业设计的过程与品质呈现出来,再借助这个路径开展评选活动、研究项目,最终落实实践;三是提出了一些作业概念,作业不仅是课堂的补充,也是课程的一种形态,是课堂学习在课后的延续。

    这项研究基本解决了作业结构的优化问题。这个结构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单元作业目标结构,一份好的作业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一个相互作用的作业组;二是单元类型结构,绝大多数作业都是“纸笔类”作业,都是“短作业”。我们能不能设计一些“实践类”作业,设计一些“长作业”,除了需要学生独立完成的作业,我们能不能设计一些基于团队合作的作业,等等。

    目前上海还没有解决的问题分为三个方面:一是单个作业品质的提升问题,怎么体现核心素养,怎么把情境融入内容,怎么丰富作业类型,等等;二是分层作业和个性化作业如何设计与实施;三是如何更进一步发挥作业的诊断、激励、改进等功能。

    对没有解决的问题,我有一些想法:第一,我们现在讲的分层作业其实有两层意思,一是按照素养要求形成不同层次的作业,这种素养导向或者能力导向是教师的视角;二是根据学生作业的实际情况,基于数据分析,给不同学生推送或者布置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作业,这种数据导向是学生的视角。前者是观念和制度的问题,而后者需要通过技术赋能来实现,所以分层作业问题很难解决,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我们对“什么样的学生要给他们布置什么样的作业”这件事情的判断比较困难,当下这可能需要通过技术来实现。第二,我们要真正站在学生视角解决分层作业问题,一方面需要探索技术赋能作业,这里有两层含义,其一是资源赋能,提供更优质的作业,其二是数据赋能,通过数据分析作出判断、聚类,以此推送不同的作业;另一方面需要通过优化管理制度与技术赋能相结合,实现分层作业(针对学生实际)、弹性作业(学生自主选择和安排)、个性化作业(基于数据推送)。要完成这项工作,就要建设一个优质的作业库,收集基础性作业的数据进行分析,根据这些基础性数据进行聚类、推送。

    李庆华:任何一项政策、一项改革的完美落地,都离不开人这个关键因素。教师才是作业设计和实施的主力军。而在作业改革实践中,作业设计与实施成了教师专业素养发展的新挑战。在学校中我们会看到年轻教师充满朝气和活力,但是缺少对课标和教材的深刻理解与把握,更缺少教学经验,让他们做到准确对接作业目标,科学设计作业有难度。还有一部分教师有多年的教学经验,但有传统固化思维,面对变化也会有困惑和抵触情绪。改变需要过程和时间,需要达成共识。学校还有部分骨干教师,他们接受新理念快,乐于改变自己,有主动学习的愿望,是作业改革的先行实践者,但是面对新形势,同样需要学习提高。

    无论处在哪个层面的教师都需要提升作业设计能力。解决作业有效性最后一公里的问题,关键在于教师的设计与实施能力。

    高质量作业的标准

    朱立祥:围绕“提高作业设计质量”这一命题,各地都在不断探索。那么,什么样的作业才是高质量的作业?高质量作业的标准是什么?

    张卓玉:最近两年,在中央、教育部的要求下,作业开始从“幕后”被推向“前台”,引起了各个层面前所未有的关注。好作业的标准是什么呢?我从六个方面来谈。

    一是作业对学生的吸引力水平。好作业的第一个标准,就是作业对学生的吸引力水平。它的原则是“尊重学生,尽可能提升作业的兴趣度”。作业吸引力水平体现教师的人文关怀、人文修养水平。评价一所学校教师的人文关怀、人文修养水平,主要看学生对作业是否感兴趣。

    那么,作业吸引力的构成是什么呢?一是兴趣维度,考虑作业的新颖度和挑战性,看学生对作业是否好奇;二是意义感维度,考虑学生做作业时是否能找到做这件事的意义和价值;三是成就感维度,考虑学生能否获得可视性成果,可展示、可交流、可改进,愿意与大家交流。

    二是前置作业的课堂关联度水平。前置作业与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息息相关。我相信,未来的前置作业会比课后作业的数量多。这类作业是课堂部分内容的前移,它体现出课前学习活动的优势,即个性化地阅读、观察、调查、测量,有利于提高课堂学习的起点和课堂学习的深度。总的来说,前置作业保障并支撑着课堂教学。

    三是前置作业的探究水平。教师布置前置作业,要考虑能否真正引发学生的探究活动,而不是让学生提前看教材,熟悉内容。不能引发学生探究活动的作业,就不是好作业。比如,布置数学作业可以统计一周内家庭的用水量,并提出家庭节水方案;布置物理作业,可以用皮筋制作测力器,写出工作原理、使用方法,或是调查、测量小区噪音源和噪音量,并提出控制意见;布置地理作业,可以绘制从家到学校的线路图,并提出往返学校的多种选择……给学生布置前置性作业,一定要有探究性、实践性。

    四是课后巩固性作业的主干性水平。它与主干知识、主干技能所关联的水平,就是评价标准,要关注主干性水平、情境化水平。课后巩固性作业总的原则是“少一些,精一些”。这类作业“精”的标准是什么?是要依靠学科主干知识与主干技能。学科教师布置作业前,要考虑清楚这个学科、单元的主干是什么,把这个想透了,再布置作业。

    五是课后巩固性作业的情境化水平。巩固性作业不能只是“裸考”知识,而要把所训练的知识放在特定的情境下。很多课后巩固性作业出现大量“裸考”现象,把知识点列出来,让学生记忆、练习。所以,要加强作业的情境化呈现,减少“裸练”现象。

    六是课后延伸性作业的深度水平。课后作业非常重要,但不能把课后作业等同于巩固性作业、练习性作业。课后作业还有一种形式,就是在课堂学习过程中引发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兴趣和思考,然后学生就所学知识再做深度探究,这类是课后延伸性作业。这类作业一般体现学生在这个问题上的潜能和兴趣。教师要关注两点:一是如何引导学生把握内容的方向,如何将学生引导到课程标准和他的学习上;二是探究方法的指导,特别是小学生和初中生,还缺乏探究方法,老师要给予引导。

    徐淀芳:好作业要能引发学生思考、促进学生学习。想做到这一点,就要引发学生的兴趣。而要想引发学生的兴趣,作业内容就要与生活场景建立联系。

    我们把好作业的特征转换成作业参考评估指标,大致分为单个作业和作业组两个层面来讨论,共有六个指标。一是单个作业要有明确的素养目标指向,作业组目标要覆盖合理;二是单个作业内容要基于课程标准,作业组内容要分布合理;三是单个作业的类型、题型体现学科特点,作业组的类型、题型形式多样;四是作业中的情境创设生动有趣,启发思考;五是内容表述科学准确,图文结合恰当;六是作业布置和完成要求要兼顾差异,数量适宜。

    朱立祥:两位校长谈谈“好作业”的标准有哪些?

    周端焱:我们形成了一套对北京中学作业质量的底线要求,即做好三个匹配。

    首先,作业要与教学目标匹配,为落实教学目标服务。作业设计要考虑哪些作业对应哪个教学目标。其次,作业要与教学内容匹配,不能出现部分教学内容没有针对性作业,部分作业超出了教学内容的要求,部分作业与教学内容无关的情况。最后,作业要与学生现有的知识储备和能力水平匹配,如果难易程度不当,作业量过大,没有考虑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需求,相当一部分学生就会难以完成作业,导致学生厌学、家长焦虑。

    李庆华:我们学校好作业有两个标准:一是能让学习真实发生的作业就是好作业。作业还应该为学生提供一个高层次思考的机会,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二是能让多学科融合的作业就是好作业。好的作业应该能够打通学科间的壁垒,体现多学科融合,综合应用学科知识解决问题的作业。 

稿件来源: 枞阳在线
编辑: 蒋骁飞

网站介绍 | 联系尊龙凯时ag旗舰厅官网 | 律师声明 | 广告服务 |

枞阳在线尊龙凯时app的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 请勿复制或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4120200050 皖网宣备090007号 公安机关备案号34082302000116

"));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