枞阳在线

枞阳在线网站 | 主办

设为尊龙凯时ag旗舰厅尊龙凯时app官网首页

您当前的位置:  > 人文 >

张五鹏的坎坷人生-尊龙凯时app

时间:2009-08-31 08:22:33

文/王安国

    张五鹏先生,枞阳县会宫乡街角村人,后寄居枞阳县望龙庵前大屋里。今年2月27日,因病逝世,享年八十九岁。

    先生出身书香门第,生活清寒贫苦。他早在1938年毕业于安徽省立大学中文系,获中文、数学两个学士学位。他毕生从教,先后任中学语文、数学、大学古汉语、古代史教师。

    了解张老非凡经历的人,都说他算得上一个传奇式人物。他严谨的治学态度,广博的文史知识,赢得“知识界名流”的赞誉。他受聘为“安徽省文史馆馆员”、“枞阳县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特邀研究员”、“枞阳县海外联谊会首届理事会理事”、“枞阳诗词学会顾问”、“枞阳县惜阴老年大学顾问”。旅居台湾省的皖籍人士,在研究桐城派的会议上,与会人士一致认为,张五鹏先生为桐城派做出了很大贡献,整理出版曾经享誉中国文坛四百年之久的桐城派诗文七十余万言。九十年代,经张老校刊的张狮崖的《蟋蟀窝诗集》,张啸松的《乐真堂诗文集》和《他山集》三大部近百万宇的桐城派诗文,在台湾出版发行,使桐城派的晚期文风跨越海峡,吹遍全岛。使张老先生名播两岸,惠及桐乡,不愧为桐城派后裔,文史界巨子。

 没有罪过的罪人

    张五鹏先生大学毕业后,在桐城中学教语文,后又在孟侠中学、三育中学教语文和数学。1939年秋季,张先生正在三育中学教书的时候,遇到了一个难题。国民党桐城驻军一七六师副师长李本一,委托副官到三育中学找石纶阁校长:“你校可有基础好一点的国文教员,给我们拟一份文稿报到上级政府。”石校长回答说:“有倒是有,不知这位先生干不干。”李问:“是谁?”“张五鹏先生。”石校长一边说着,一边就叫人将张先生喊来了。张对来者表示歉意:“我是教数学的,拟文稿我不行。”副官回去将情况转告李本一李认为,让一个副官去请张先生,不礼貌。于是李本一骑马到三育中学,亲自登门求“将”,并将文稿内容和要求,当面告知张五鹏。这时张先生考虑师长亲自来了,如再不答应,今后的麻烦就无法想像。他站起来向李表态:“李师长,既然是这样,恭敬不如从命,所托之事照办。”第二天,学校派人将贺电文稿送至一七六师师部,师部随即转呈政府。过了几天,师部传来消息说,张先生的文稿拟得好。三育中学的校长和教师们都向张五鹏道喜。李本一又专程到学校邀请张五鹏到一七六师师部当秘书,张一再推辞,婉言谢绝。弄得李无可奈何,便另辟蹊径:“这样吧,我给你在师部挂个名字,薪水每月照发,只是给我们拟一些重要文稿而己。”说着便扬长而去。

这一邀请虽未被接受,却给温文尔雅、胆小怕事的张先生带来意想不到的灾难。

    1949年1月,合肥解放了,罪大恶极的李本一被镇压了。1952年,政府各项民主改革运动蓬勃兴起,经过查对敌伪资料,发现国民党一七六师师部军官名单上有张五鹏的名字,并注明安徽桐城人,曾在桐城三育中学教过书。组织上未经详细调查,便将何罪之有的张五鹏定为 “反革命分子”,于1953年4月批准逮捕,交至湖东县(后改为枞阳县)看守所关押。一个连一七六师师部设在哪里都不知道的张五鹏先生,却遭此飞来横祸,成为“没有罪过的罪人”。

 规划水利的犯人

    1953年6月,张五鹏进了湖东县看守所以后没多久,所长周杨槐奉命调到普济圩农场带犯人,并有圈圩和水利规划任务,还要带一部分犯人一同去农场,最好是有一技之长的人。周所长这时就考虑到张五鹏,他从档案中了解张是个有才学的人,曾一度担任过数学教师,于是就将张五鹏和其他犯人一道带至普济圩农场。到场后,张五鹏便背着测绘仪器,整天东奔西忙,绘图测量,圈圩开沟。据反映,当时测绘使用的“经纬仪”是从德国进口的,一般技术人员还不会使用,只有他能操作。犯人们都羡慕张五鹏像新来的工作人员。

    岁月梭巡,寒来暑往。1963年6月,张五鹏十年刑满。马上要解脱羁绊,离开他精心规划十年的普济圩水网、沟渠,内心感慨万千,思绪难平。场里根据张五鹏的实际表现,一再要他留队,但他考虑到比留队还重要的另一件大事——奉养母亲。于是他向分场领导苦诉衷肠,乞求谅解。场领导体察下情,对张五鹏作了满意答复:离场回家。

 难得的乡村塾师

    张五鹏自普济圩农场回家后,仍由大队(当时的行政村)监督劳动。一个年近半百的文弱书生,一副清癯的面孔,体重还不过四十公斤,要参加农村体力劳动,确实力不从心,难以应付。大队干部针对他的实际情况,安排他在队里看鸡、放牛。张先生连遭厄运,精神、经济十分困苦,但好学精神却丝毫不减。“执行公务”时,手不释卷。路上来往行人见到张先生这种如饥似渴的苦学精神无不为之赞叹,加之先生世代书香,学识渊博,不少人都想聘请张先生为塾师,也有人想请他办补习班。几乎每天都有人上门求师,还有人委托张先生的亲戚朋友登门求助,他都一一谢绝。最后因为大队干部出面,张先生才勉强答应办学。先后收了十几名大都是高考落榜的学生,利用寒暑假空闲时间,补习语文和数学。这些受到张先生耳提面命,殷切教诲的学子,成绩稳中有升,每年都有近半数学生考上大学。家长登门道谢,社会极力赞扬。正值此时,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光辉洒遍祖国大地,也照亮了街角村的家家户户。“张五鹏先生平反了!”远近村民都用一个声调欢呼着,年逾花甲的张老先生激动得热泪盈眶,笑容满面。

“垃圾堆”里的教师

    “识拔奇才,不拘微贱”。 (司马光:《资治通鉴》)
    安徽省原省长王郁昭,1980年任滁县地委书记时,对教育十分重视,发现滁州师专中文系缺少教古代文学的老师。为此,他抽出时间专程到芜湖安徽师范大学,向张海鹏校长求援,张校长说,我们这方面的人才,目前也处于青黄不接时期。他思考了一下,接着说:“王书记,你要是胆大,我给你在‘垃圾堆’里找个老师。”王书记灵机一动,领会了“垃圾堆”的意思,向张校长表态:“只要是能胜任这门课的教师,我都愿意接收。”于是,张校长向王书记简单介绍了张五鹏先生的情况,王书记满口答应,并讲明下半年就到滁州师专任教。

    1980年冬,张五鹏带着张海鹏的嘱托,王郁昭的聘请,冒着严寒,乘车到达琅琊山下的滁州师范专科学校任代课教师,讲授古代文学和古代历史,享受讲师待遇(当时没有教授级的老师)。

就在张先生报到的第二天,师专的部分老师和学生纷纷前来看望这位由地委王书记引荐年过花甲的国学老师。当前来看望的师生与这位衣着朴素、貌不惊人的张老师见面后,便低声议论开来。有的说:“这哪像教师,简直是个农民。”有人不同意这种说法:“不能以貌取人,关键要看他的教学水平。”

    张五鹏在滁州师专讲的第一堂课就是《史记》中的《五帝本纪第一》。他没来得及备课,也没有拟讲授提纲,全凭几十年的教学积累,站在讲台上神传口授、广征博引,深入浅出,口若悬河,学生们全神贯注,教室内鸦雀无声。经过几天的教学,教师们一致认为:“教古汉语、古代史,张老师可说是本校的泰斗了。”一位被滁州师专请来的贵州大学年近八旬的张汝舟教授,听课后对张老师备加赞赏。问五鹏是哪里人,张说我是桐城人。“这就对了,桐城文派是有名气的呀。”老教授反复称赞张五鹏老师。张先生还在《滁州师专学报》上发表长篇论文《“桐城文派”简介》,于1983年——1984年分3期连载他还在泰国《暹罗日报》 “国风吟苑”里发表一首七律诗。师专的学生和教师对张先生的奇特文才有目共赏,有口皆碑。

    1985年4月,张五鹏先生,因老伴患慢性病卧床不起,家乡书信频传,他在无可奈何的情况下,不得不向滁州师专辞去了代课教师职务,离开学校,告别多年相处的师生,回到枞阳县城。县政府办公室领导,针对张老当时的处境,决定将他安置在“县志办公室”协助工作,每月津贴费四十元,后调为六十元,加上省文史馆馆员补贴每月六十元,维持老两口最低生活。令人难以想像的是,在这种极其清苦的生活环境里,张老仍然孜孜不倦地整理父亲的遗著(已出版)和自己的诗文稿:《选注金元明清诗读本》、《滁阳存稿》、《中国历代诗选读》、《馀楼诗稿》、《馀楼文稿》共五部十七卷。因经济无着落,目前尚无法付梓。

    谈到张老家的藏书,真是坎坷历尽,辗转回还。在“左”祸横行时,他冒着极大风险,想方设法将万册藏书完整地保留下来,由儿子张路湘妥善收藏。这些书,绝大部分是线装古书,有些书还是桐城派仅有的孤本。真可谓卷帜浩繁,内容丰富,历史悠久,影响深远不可多得的一笔巨大财富,也是张五鹏先生深厚国学功底的活水源头,心灵亮点。

稿件来源:
编辑: 高春英

网站介绍 | 联系尊龙凯时ag旗舰厅官网 | 律师声明 | 广告服务 |

枞阳在线尊龙凯时app的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 请勿复制或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4120200050 皖网宣备090007号 公安机关备案号34082302000116

"));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