枞阳在线

枞阳在线网站 | 尊龙凯时app-尊龙凯时ag旗舰厅官网 主办

设为尊龙凯时ag旗舰厅尊龙凯时app官网首页

尊龙凯时app-尊龙凯时ag旗舰厅官网

野同岩·传家此析薪-尊龙凯时app

时间:2010-12-31 13:52:39

浮山雪浪岩与海岛岩之间有一岩,原名“止泓岩”,“止泓”二字刻在内壁上。岩内有清泉,沐之精神爽适;又有石钟,击之有声。明代大理寺左少卿方大镇,晚年辞官隐归浮山,自号“野同翁”,在止泓岩外壁上题名为“野同岩”。

“野同”即“同人于野”的缩写,语于《易经同人》的卦辞。“同人”,即和同与人;“野”,郊外,山野。“同人于野”即走出家门、深入山野与大家一起劳动、生活,先知稼穑之艰难,乃逸,则知小人之依。( 《尚书周书无逸》),在劳动时知道粮食得来的不容易,并能体察百姓之疾苦。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自春秋战国以来,易学作为儒家学说的经典和一项重要学习内容,一直被历代文人所推崇与热衷,文人墨客似乎都有喜易研易的情趣。其中有一个在易学上薪火相传,绵延相续,而且影响深远的特殊个例,它就是枞阳浮山的方氏学派。他们分别是方大镇及其父亲方学渐、儿子方孔炤、孙子方以智等方氏家族,还包括方以智的外祖父吴应宾,方以智的业师白瑜、王宣等。他们在易学上的著作分别是:方学渐著《易蠡》,方大镇著《易意》和《野同录》,吴应宾著《学易斋集》,王宣著《风姬易溯》和《孔易衍》,方孔炤及其子方以智集家学大成,著《周易时论合编》。

方大镇(15601629)字君静,号鲁岳,明神宗万历十七年(1589)进士,授大名府推官,上任后平反冤案,救活130多人。他论“学”以“性善”为主旨,论“治”必基于人君的德行,学问精湛,秉承父荫,对易学又特有专攻,而且善于学以致用。

天启四年,明朝廷中东林人士与阉党之争达到了白热化,最终阉党获胜,捏造出一份东林党人名单,山雨欲来风满楼。方大镇的父亲方学渐一生致力于著书讲学,也曾在无锡的东林书院讲学交流。方大镇继其衣钵,与东林学派同气相求。天启二年,他与一批同时启用的朝臣在京城倡设创建了首善书院,成为一处清流议政之地,与东林南北呼应。一群心怀家国天下的学者官员们,退朝之后便云集书院,讲学论道,兼议时政,在此主坛讲习的方大镇以卓越的学问与品格被同道们所推重。然而随着东林学派的失势,朝廷下令在全国毁书院、禁止私下讲学,也将创设仅仅两年的首善书院捣毁。一场针对知识分子的箝口行动,让方大镇预感到一丝血腥。这位研《易》多年的哲人,为自己卜了一卦,筮得“同人于野”,于是辞官不做,从四川返回家乡,隐居于枞阳浮山。天启五年,果然随着六君子的被害,一场针对东林党人的迫害全面展开。如果不是这一明智的抉择,在接下来的政治清洗中,方大镇则有难以想象的命运。

在我国历史上,视功名如敝屣而逃遁于山林河泽的隐者逸士犹如灿烂星河、不计其数,他们以老庄为核心的道家的“无为”,佛教禅家的“放舍身心,令其自在”,以及儒家的“邦有道则见,邦无道则隐”,“道不同,不相与谋”,“道不同,乘桴浮于海”,“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等观点,作为隐逸退藏的思想基础,当官场黑暗、社会动荡或者仕途不畅时,便心怀不满,愤恨,甚至是绝望或者说是麻木不仁,从而由直面社会转向纵情山水、遁迹园林。

方大镇出于自身远祸避灾的考虑,归隐于浮山。他自题“同野岩”,在丹丘、墨历岩的西麓建造“在陆居”,全称“在陆山庄”,改号“野同翁”,并将“在陆居”中堂题为“此藏轩”。他遁迹于林泉壶天,潜心著述讲学,一如杭州西湖以梅妻鹤子著称的宋朝的隐逸诗人林逋先生。

到了晚年,方大镇又在小龙山(今安庆市郊区)建“白鹿山庄”以隐居,并建“荷薪馆”于明善祠旁。“荷薪”,典出《左传·昭公七年》:“其父析薪,其子弗克负荷。”指父亲砍柴,儿子挑起砍倒得柴薪,引申的意思是继承父辈的事业,又表示隐居不仕,愿以樵斧为生。“太古当高咏,传家此析薪。”《题野同岩》一诗中方大镇就表明了他的心迹志向。

由浮山清水塘逆九曲涧而上,可至狮子山麓,密林之下,杂草丛生,不见墓碑,空余坟冢,是吴太史墓地。吴太史与方大镇为儿女亲家,即方以智的外祖父吴应宾。

吴应宾二十岁考中进士,授翰林林院编修,后以目疾告归,潜心学问;天启中,以理学召其入京,不赴;后加其左春坊之职,门人私谥为宗一先生。我数度游浮山,在太史墓石旁静坐,偶或见有香灰纸烬,拿不准是游者,是其后人,还是寺僧。我常常能进入王维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的妙境,不觉想入非,思接千古。太史晚年皈依佛教,自号“观我居士”“三一老人”,法号广錀。略览太史一生,算其归隐之年,不过三十岁罢了。人至三十,如日中天。太史怎能因“眼疾”归乡,竟至于再召不赴,隐身于佛,直至终老?我觉得那眼疾二字当别有意味,若得其《宗一圣论》《学易斋集》一览,可探太史“告归”之心。

覆巢之下,安有完卵?东林党祸之时,也是首善书院学人的方孔炤也被牵连夺职,返回家乡。崇祯十一年,方孔炤重回朝廷,任职湖广巡抚,在与张献忠部的作战中,屡屡取得战绩。但明朝气数已尽,靠几个忠臣能臣是不能挽江山于既倒的,方孔炤因战败被逮下狱,几乎论死。后因方以智考取进士,天天跪在午门外,手捧血书为父亲喊冤,终于感动了崇祯皇帝,才得以免死。再后来,朝廷用人,又欲让方孔炤督军山东,然而还未成行,李自成的农民军已经攻进京师,坐了龙廷。明朝彻底灭亡了,方孔炤也彻底归隐于白鹿山庄,流连于枞川与浮山之间。

风雨如晦,鸡鸣不已,在明末清初这个历史朝代大转变时期,方以智也饱尝艰辛,个人命运波折起伏。崇祯十三年(1640年),方以智中进士,任翰林院检讨。崇祯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农民军攻入北京,崇祯皇帝自缢,方以智在崇祯灵前痛哭,被农民军俘获,后设法逃脱,辗转奔回南京。因仇敌阮大铖把持南明弘光朝政,他受到迫害,化装逃离南京,流落在岭南、两广一带,以卖药为生。当清兵大举南下时,他曾联络东南抗清力量抵抗。1650年,清兵攻陷广西平乐,方以智被捕,他坚贞不屈,清将为其正义所动,听任其出家。获释后,他即易服为僧,改名弘智,字无可,别号大智、药地、浮山、愚者大师等,先后在金陵栖霞山天界寺挂锡修行,在江西青原山净居寺和家乡浮山大华严寺住持。

《药地炮庄》中记载著一段方以智的心独白:“达士至性,烁破今古;平寔澹泊,退处旁观。”陈鸣皋谈到弘法青原时的方以智乃是“素位而逝,同人于野”。身如槁木,心如死灰,哀莫大于心死,幸亏有诗文、学术与禅佛接纳了他,更有浮山与各处的一片大好山水!

野同岩洞口石壁上有一块长约两尺、宽约一尺的石刻,镌有“行窝”两个正楷大字,旁有“方潜夫氏命子智书”的款识,方潜夫氏就是方孔炤,是方孔炤嘱咐方以智题写的“行窝”。如果说“野同岩”的题刻,表明了方大镇茫然于时局,隐居浮山,并与山乡野老为邻同乐的愿望,那么“行窝”二字则反映了方孔炤与方以智父子自适自得、乐居退藏的心态,同时也表达了他们安居浮山、钟爱浮山的拳拳之情。“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李白)浮山者,方氏之“行窝”也。人生,得一行窝足矣。

方氏易学中的“同人”意谓讲求与人相处之道,无我从人,而“于野”则意指布衣行道,在人世间寻找一块可以择地自处的安身之所。因同人于野对后人的巨大影响,尤其在方氏学派的许多人员身上不难看出这一思想的烙印。在陆山庄的“此藏轩”被方家几代人承继,即可顾名思义。方大镇迁于安庆近郊的白鹿山隐居之后,将自己建造的在陆山庄授予其子方孔炤,方孔炤又授予了方以智,说:“此藏轩者,圆神力智,易贡几先,以此洗心退藏于密也,汝其受之。”(方以智《浮渡山报亲庵说》)此如《易经》所说:“圣人以此洗心,退藏于密,吉凶与民同患。神以知来,知以藏往,其孰能与于此哉。”

时代已经清明,今人已经无需像古人那样寻求一处山林岩壑来远祸避灾、化悲与解脱,但是在山水自然中寄寓情感,将生命与自然相融合,孜孜不倦地行于通往天人合一之路,是人类永远共有的自然情结,而不是退藏隐逸。不信你也来到浮山海岛雪浪的“野同岩”前走走,看看每一个游客灿烂的笑脸、喜悦的眼神,就能会意几分!下午茶

稿件来源: 枞阳在线博客圈
编辑: 双车道

网站介绍 | 联系尊龙凯时ag旗舰厅官网 | 律师声明 | 广告服务 |

枞阳在线尊龙凯时app的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 请勿复制或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4120200050 皖网宣备090007号 公安机关备案号34082302000116

"));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