枞阳在线

枞阳在线网站 | 主办

设为尊龙凯时ag旗舰厅尊龙凯时app官网首页

您当前的位置:  > 人文 >

陈家洲与“治水”县令-尊龙凯时app

时间:2022-11-30 13:29:48

  吴纯生

  枞阳陈家洲位于今铜陵市汤沟镇境内,在长江中下游,安庆市下游铜陵市上游的北岸,隔江相望池州市。南襟长江,西枕万亩白荡湖,系鱼米之乡。

  陈家洲,原名觕牌洲,是滨临长江东崩西涨的沙洲。《桐城续修县志》(道光七年)载:“汤家沟东南有陈家洲。周围四十余里,有堤。 ”古代洲上芦苇茂盛,杂草丛生,又称芦荻洲。早在南宋德佑元年(1275),陈洲刘氏始祖刘伯二携妻包氏,拖家带口,为逃避战乱,驾着小船,从池洲黄龙矶渡江,来到老桐城东偏的觕牌洲。一次,他从长江打渔回来,发现自己七天前生火烧饭的位置还有余火时,心中大喜。他极目远眺,映入眼帘的是“滚滚长江东逝水,遥望青天九芙蓉”,九芙蓉是指长江南岸的佛教圣地九华山。蓝天白云之下的芦苇丛中栖息着各种飞禽,还有大小不一的水宕鱼塘,物质丰富,风景优美。如此风水宝地,真是上苍赐予的居家之所。于是他定居觕牌洲,搭茅屋,置家业,繁衍生息。但当年觕牌洲三面环水,地势极低,多条河汊与长江相连,人称“觕牌洲十年九不收”。

  在明代嘉靖年间,有几年长江洪水暴涨,使生活在洲上的百姓,有的爬上屋顶被毒蛇咬伤,有的房屋倒塌,甚至有的全家被洪水卷入长江。大灾荒年,有的不得不拖儿带女去外地讨饭,留下断桥古埂遗址,让人感到更加萧条荒芜。传说刚调任桐城县令陈于阶带着随从,来到东乡觕牌洲视察灾情,走村串户,调查研究如何防洪救灾,消除水害。《安庆府志》载,当他巡视觕牌洲时,只见土壤肥沃,滨临长江,毅然决然曰:“此可障而耕也。筑堤成田,岁可获万余谷。”办法总比困难多,说干就干。最后决定在嘉靖四十三年(1564)十一月,正式开始治理觕牌洲。随即县令陈于阶发动周边百姓,埋锅造饭,用芦苇搭草棚,吃住在工地。有时乘着月光,扎着火把,挑灯夜战,垒堤埂,造圩田。通过规划,成块划片,分大小沟渠疏浚。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陈县令自己不辞劳苦,与百姓打成一片,有时也住在草棚中,点着油灯,观看觕牌洲围堤方案。有时他脱下鞋袜,卷起裤腿,经常帮助年老体弱百姓挑上几担土。在下雨天,他头戴斗笠,身披蓑衣,手中柱着木棍,向百姓嘘寒问暖。许多百姓被陈县令的一举一动所感动,有时工地上,领头负责的百姓喊着号子:“一二三,加油干呀;筑大堤,为子孙,有饭吃哟! ”其他百姓跟着应和,排山倒海似的声音,从北堤传到南堤,一浪高过一浪。百姓筑堤造福自己的家园,越干越有劲。

  有时在堤埂现场,陈县令与百姓共商挑土筑堤围堰措施。如在挑北边堤埂时,渗漏现象较重,下令分为40段,寸尺夯实填沟。在离长江较近的港汊深处东堤,运来许多木料石块、灰浆,调来许多能工巧匠,确保工程质量。用大条石及灰浆砌成石门一座,其作用如同现在的洪水节制闸一样,“以为喉舌,启闭有时,吐纳有度,关系尤钜也”。将暴涨的长江洪水堵在觕牌洲之外,此石门被后人称为“大陡门”。大陡门在万历廿六年(1598)十月动工,到万历廿七年(1599)五月竣工,是由广东德庆人徐有为县令任期内所重修。历经岁月沧桑及多次改建。最近是在1973年3月重新改造为条石与钢筋混凝土结构,其横梁仝面板上有阳刻“陈洲大陡门”五个大字。如今,位于汤沟镇勤俭村的大陡门,仍然发挥着水利枢纽作用,既可防洪,又可抗旱。

  传说在挑南边堤埂时,因地基软弱,淤泥太稀不能成堆,陈于阶叫人买来许多黄泥巴烧制的大水缸,分两至三排,将空水缸翻立在淤泥之中以固基。有的堤段使用从山上刚砍来的松树,排列为梅花桩打入淤泥中。有的就地取材,仿照宋代苏东坡兴建西湖“苏堤”的方法,将芦苇扎成捆,横竖放在淤泥上,达到固基固堤的作用。《陈洲刘氏宗谱》载“且圩离县一百五十余里,按临数番,自备裹粮,毫无供给之费,即跟随人役亦守清规,全无需索之扰。 ”桐城县城离觕牌洲有150余里,县令陈于阶多次巡视,只要一到圩埂,每两天督察环堤一周,有时一天在堤上要走40里。他自备干粮,对身边的下属官吏管教得十分严格,要求严守清规,从不打扰百姓。对挑堤百姓采取奖勤罚懒,他爱民亲民,决心治理觕牌洲,使百姓都乐于做好造福自己及子孙的事。他组织百姓筑堤成田,整治后的觕牌洲沃野良畴。当时刘道行等人对刘见山说:“当我目睹黄河,就想到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大禹。具有大禹一样治水精神的陈于阶、徐有为两县令,应该刻碑石以颂扬。 ”在刘道行和刘见山等人倡议下,洲民为感其恩德,就将觕牌洲改为“陈家洲”,以示纪念。

  在《陈洲刘氏宗谱》中,历经正德、嘉靖、隆庆、万历四个朝代,享年92岁,先后任六安训导、山西闻喜县教谕的当地名人刘见山(1517—1608),于万历廿七年(1599)83岁时写《陈洲兴圩碑记》中,不直呼陈于阶等县令的姓名,而敬称“燕冶陈父母、念清章父母、徐大父母”。燕冶是在今河北遵化。古代人们常将给民办实事的地方好官,敬称为“父母官”。正所谓百姓心中自有一杆称!直到118年之后的康熙五十六年(1717),清代内阁学士张廷瑑(1681—1764),时年37岁,才将陈于阶、章守诚、徐从治三位县令姓名写在《重兴陈洲圩碑记》之中。并记述“工竣,洲人德公,爰以公姓题洲,此陈洲之名所由昉也。 ”经查史料“徐大父母”是指县令徐有为。

  到了万历十五年(1587),分别有县令章守诚“相地改埂”、后来县令徐从治“扩埂脚九丈”等,将陈家洲圩堤加宽加高加固。章守诚,浙江会稽人,万历十一年(1583)十一月至十七年(1589)六月任桐城县令。徐从治,浙江海盐人,万历三十五年(1607)至万历四十一年(1613)任桐城县令。数位县令,一任接一任干。陈家洲圩从嘉靖四十三年(1564)十一月动工,计算到徐从治离任的万历四十一年(1613)时间,历时50年的陈家洲圩才正式形成。《安庆府志》载,从陈于阶县令到徐从治,50年间先后还经历了12位县令,其间仅有章守诚、徐有为两位被刘见山写在《陈洲兴圩碑记》中。嘉靖四十三年(1564),陈于阶发动百姓治理觕牌洲时,刘见山年仅48岁,他亲眼目睹甚至参加了治理过程。

  须要说明的是历史上有两位同名同姓的陈于阶,也曾先后任桐城县令。两位都清廉仁俭,广施德政,至今均被枞阳、桐城的百姓传为佳话。第一位任桐城县令的陈于阶,字允升,遵化人,顺天府遵化东胜右卫籍,官至湖广道监察御史、山东按察司副使,和江陵张居正有来往。由进士官桐城县令,嘉靖四十二年(1563)到任,为政宽简。隆庆元年(1567)擢升御史,离开桐城。第二位陈于阶,字子升,直隶曲周人,今河北邯郸人,户部尚书陈于陛之弟。万历三年(1575)八月莅任县令,比遵化的陈于阶来桐城晚十三年。在桐城也有德政,他与本县缙绅盛汝谦、吴一介等人修筑桐城县城墙。其城负山瞰河,形如金龟的圆形城池。明末张献忠起义军挟连战连捷之威,江北无城墙之县大多不保,而六次围攻县城,均因城防坚固,无功而退。桐城百姓生命财产得以保全,故有“铁打桐城”的美誉。其后升户部主事,擅长书法,留有墨宝。只可惜桐城的城墙在抗战初期被拆毁。

  张廷瑑在《重兴陈洲圩碑记》之中所说的“祖侯”,经查《安庆府志》即县令祖秉圭,满州正白旗人,以贡生康熙五十二年(1713)任桐城县令。康熙五十五年(1716)夏季,长江五次大潮水的侵袭,陈家洲圩似一只大木盆浮于长江之上。他现场指挥“亲授方略”,百姓众志成城抗洪,陈家洲圩堤坝安然无恙。随着岁月变迁,过去登记的田亩与埂长的旧册等资料已失落。当年初冬时,县令祖秉圭安民告示发动百姓,提出“清田均埂”方案。暮冬时,得出陈洲圩“八总履亩清丈,通计合圩田种六千六百五十一石五斗,度埂八千八十丈三尺。 ”明确“以单田授埂,计种一石承埂十有二尺,埂种惟均。 ”做到耕者有其田,按田亩均摊堤埂的分段维修加固任务,分别登记在鱼鳞册和犬牙册之上。张廷瑑在文中还引用《大雅·文王有声》一句“丰水东注,维禹之绩”,意思是说“丰水奔流向东方,大禹功绩不可忘。 ”比喻陈于阶、章守诚、徐从治、祖秉圭等县令功绩似大禹治水精神一样,源远流长。在《安庆府志》《桐城续修县志》中,陈于阶、章守诚、徐从治三位县令都有传略。

  后来的“陈洲乡、陈洲中学、陈公村、陈心村、西堤村、东圩埂、北圩拐、龙堤、陈庄、陈家墩”等单位或地名,都是由始衍生而来。而陈洲圩沿江堤分别是1954年冬和1955年春重建的,固若金汤的长江大堤使陈洲圩旱涝保收。沧海桑田,400多年风雨已过去,有着大禹治水精神的陈于阶等县令的名字,永远铭记在枞阳百姓心中!

 

稿件来源: 枞阳在线
编辑: 蒋骁飞

网站介绍 | 联系尊龙凯时ag旗舰厅官网 | 律师声明 | 广告服务 |

枞阳在线尊龙凯时app的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 请勿复制或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4120200050 皖网宣备090007号 公安机关备案号34082302000116

"));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