枞阳在线

枞阳在线网站 | 主办

设为尊龙凯时ag旗舰厅尊龙凯时app官网首页

您当前的位置:  > 人文 >

枞阳老街-尊龙凯时app

时间:2023-02-27 14:16:06

  钱叶全

  年初三,在上码头老街遇到一把老茶壶。

  老茶壶在一个破旧的蜂窝煤炉上“突”,壶口热气氤氲,壶盖还叮当作响。这是上码头老大街的入口,麻石条的街面还在。我要拍老街的景深,把手机贴到街面上,烧开水的老茶壶就成了镜头的“近景”。

  老茶壶黑得发亮,烟火的岁月可想而知。不承想,这些年下来,蜂窝煤球和老茶壶还固守在这老街的一角……拍完照片,我回头凝视“景深”片刻,这把老茶壶“突突”的“近景”分外抢镜,我想到老街的安静和慈祥。

  英国人瓦特看得这样的场景,发明了蒸汽机,这科学思维对我是不可想像的。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是一种“诗情”。我看到这把老茶壶,很容易想到我在上码头生活的岁月。

  那时候我在政府大院里的小木楼上班,单位宿舍楼与小木楼近在咫尺,我家在五楼,也烧蜂窝煤。我和王一先家住对门,房子小,共用一个楼道放两家的煤炉子。他家喜欢蕃茄鸡蛋打汤,我家喜欢青椒炒肉丝,各家菜肴在蜂窝煤炉上露天炒作,他家享受喝汤的声音,我眯点古井贡酒的快活,两家“隐私”俱晓。我喝酒后,古井贡酒的老瓷瓶放在楼道上,被王一先看得一清二楚,我家几乎是一个月增加一只古井瓶。我猜他不是数我酒瓶,他是暗暗发笑,老钱这么“苦练”酒功到底酒量长了多少?

  王一先讲话是不大开玩笑的,他思考我为何这么“苦练”酒功,一个月增加一个空酒瓶,而且每天小脸“通红”,这酒量到底有多大?而且他晓得我喝酒从不请客,蜂窝煤炉炒菜,一人独酌,只喝几块钱的古井贡。这大概是王一先对我的好奇之处。

除了上班,我就喜欢“生腐突炉子锅”,那时下乡偶尔还分得几条鱼,几斤生腐,我认为,对菜肴的自我欣赏唯一的“知音”当是“识酒者”,“好菜”不眯口酒都对不起烧得这红火火的蜂窝煤炉。这是我的喝酒理论,王一先不一定认同,他总觉得我在“练酒”,他明知我酒量小,胆量也不大,“练酒”却这么刻苦,有点像现在的“脱口秀表演”,况且我在楼道上把古井贡空瓶摆得很整齐,似乎在展示“练酒”实绩,可能更加“好笑”。多年后,他见有人劝我喝酒,这故事他就从衫袖笼里抖出来。现在想起来,“练酒”是不适合我的,我闻酒即醉,醉后即找“贝多芬”。家里家俱不多,却买了个一米高的双柜音箱,黑胶片买了一摞,眯口小酒,完全是“李白式行为艺术”。

  现在想来,我应该是“烟火情怀”或者是“阿q情怀”,对音乐也是盲听,根本弄不清贝多芬,喜欢的倒是一些戏曲唱片。现在对酒瓶的怀念超过了喝酒本身,“境界”已是滴酒不沾。搬家时,大音响也不知哪里去了,许多黑胶片丢失,很是婉惜。

  印象深些的,是换煤球手艺高超,火钳的力度和方向掌握精妙。每天生炉子后,煤膛里先烧两只煤球,正常炒菜时,煤膛里有三只煤球工作,换煤球时,把上面的两只煤球取出,换掉最下层的一只煤球,上面加一只新煤球即可。煮好饭炒完菜,烧得炽烈的煤炉子得歇息一下,节省能源,需要封起来,但也不要封得太紧,留些火候,炉上放一壶水,这煤炉就是我的“小家烟火”。

  拖煤球的板车那时候行走在老街老巷,是上码头常见的风景。当年的煤建公司在莲花湖边,板车要经过凤凰山街一个又长又高的坡。拉板车的很吃力,时常见两个人协力,一人弯腰在前拉,一人用力在后推,板车黑乎乎的,拉板车的人也黑乎乎的。当时不知道这种画面和“美景”的关系,只知道生活的艰难,是蜂窝煤的烟火日常,直至多年后,在陆文夫的《美食家》里读到他写蜂窝煤球的文章,才晓得蜂窝煤燃烧的是人格美学。

  陆文夫写道:冬日的残阳从东林寺巷的西头射过来,那时光之手可以把板车,煤球,老妪推回五六十年,推进30年代的木刻,20年代的油画,甚至18世纪的雕塑。拉板车的是一位瘦骨嶙峋的老妪,面部像一块干涸龟裂的沼泽地,眼睛像两个干枯的池塘,紧闭的嘴巴是无水的河流。最感人的是老妪有个孙子小丹丹每天帮她推板车,奶奶每天给他买巧克力,孙子每天挥手说“奶奶再见”。马老太脸上两个干涸的池塘湿润了,只有孙子的小手才能挖掘出深藏在心底的泉流。

  这是陆文夫给苏州老街留下拉煤球的“雕塑故事”。

  这样的故事在成都宽窄巷子里有许多“剪影”和“壁雕”,比如一辆旧自行车刻在墙壁上,一个老酸菜坛子成为老巷里的风景,一把老茶壶成为年轻人的“打卡点”。现在美好乡村建设,村里不少的景点上,也把村庄的水车,石磙,石磨,咸菜罐用雕塑的方式在墙壁上呈现出来,讲述村庄农耕文化的故事,也是“蜂窝煤球”的这种情感。

  上码头的故事值得在墙壁上雕塑的很多,如“枞川夜雨”、“辅仁会馆”、“汉武射蛟”、“陶侃运甓”“、北山楼记”、“倪家大屋”、“童氏故居”、“大军渡江”等,近年文史学者和老城古迹保护爱好者,都像陆文夫一样,挖掘了很多。有的进入了枞阳古城复建规划,有的正式成为了新建防洪墙的城雕文化故事。

  新建防洪墙是枞阳古城复建的一个新时代坐标,设置了三十余块“枞阳古城故事”砂雕雕塑。从“文章之府、气节之乡”到枞阳诸多历史文化名人故事,从长江洪水通道的灾害地理到“引江济淮第一城”的旅游胜地……上码头是枞阳文化复兴的一个篇章,一处历史寻源,一个传统文化传承和教育基地,也是一个数字古城新型产业的诞生地。规划起点很高,在全国权威多媒体的表述中,枞阳的份量,枞阳古城上码头的份量与建国以来最大的水利工程挂上了钩,“引江济淮”这里是“渠首”,江水,从枞阳开堤引江,济巢济淮以至济河南以上长达六千多公里,上善若水,枞阳的水从“水患之水”到“水利之水”,从“地理之水”到“文化之水”,上码头两千多年来的历史故事与中华民族复兴的故事写在一起,是长江母亲河的脉动,也是枞阳“水文化”世界名片的开启和传播。

  这个过程很艰难,但老茶壶的水毕竟烧开了。

  枞阳长河那饱尽风雨的“枞阳闸”砌起了挡土墙,归结了老防洪墙年年历险抗洪的沧桑负重,枞阳闸的老物件拆建下来,可以建一个“枞阳水文化博物馆”。枞阳之水不是一般的水,而是汉武帝的水,枞川夜雨的水,陶侃惜阴的水,姚鼐归棹的水,老百姓活命的水,军民鱼水情深的水……那块浮雕记下了国家惦记老百姓的深情。

  2020年7月特大洪水,防洪墙告急,惊动了东部战区将士们,司令员亲临枞阳防洪墙指挥作战,几百名战士个个成了黄土泥人,脸上分不出五官,其中一名刚刚入伍的战士是枞阳人,也在抗洪斗争一线。闻讯赶来的母亲在泥巴战士身上竟认不出自已的儿子,相见后,枞阳这位母亲泣不成声,她既心疼又感动,她知道什么叫人民的军队,人民的军队在人民患难时,献给人民的除了血肉就是身躯——战士的身躯就是防洪墙。

  枞阳古城建设指挥部可以成立一个枞阳故事义务讲解队,组织热爱枞阳文化的若干讲解员,讲解每一页,正是从这血肉之躯故事讲起,翻开枞阳“水文化”的扉页,依托一段墙,一座古城,几个历史人物故事,以至一条民俗街,一把老茶壶……开启了“引江济淮第一城”文化游。这里除故事外,老街当然还有“生腐突炉子锅”店,“枞阳晃面”店,“杨湾挂面老鸡”店的特色饮食和“枞阳腔”剧场的非遗展示,还有水乡各种土特产的网红店和打卡体验。如“白荡里”“庙巷里”、“蛟台里”、“枞川里”、“荻埠里”、“施湾里”,“瑶湖里”,“周潭里”,“浮渡里”,“义津里”,“落雁里”,“双溪里”……都是网红店,记载着水乡的故事,承载着枞阳的人文,年轻人越来越多,她们不仅会讲故事,而且正在创造着商业传奇,如“白荡里”网红店,枞阳的土特产销往全世界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白荡湖的螃蟹成为横行商道的“枞阳之舞”。

  水的德行是广大的。

《山海经》是中国水文化的传奇,中国人崇拜龙就来自《山海经》。正月十六,枞阳陆家湾送龙的场面惊天动地,从宰相府到金山路,几里路的漫天鞭炮,不仅驱散了疫情,而且迎来了枞阳大发展的新春天。潜龙在渊,也可潜龙在天,枞阳老百姓崇拜龙,是因为龙的精神,龙的血脉与枞阳的江河水有关。八十公里的长江大堤是一条龙,三个江心洲是三条龙,县内一千多公里的湖河堤坝是千条龙,防洪墙是一条新时代巨龙。在“引江济淮”的蜿蜒水道上,“枞阳门”巍然屹立,像一位舞龙的长者,目送着浩荡江水北上,发出天地间“济苍生”的回响,听着古城内孩子们正在颂读姚鼐的诗篇———

  轻帆挂与白云来

  棹击中流天倒开

  五月江声千里客

  夜深同到射蛟台。

  老街,进入了新时代的扉页。

稿件来源: 枞阳在线
编辑: 蒋骁飞

网站介绍 | 联系尊龙凯时ag旗舰厅官网 | 律师声明 | 广告服务 |

枞阳在线尊龙凯时app的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 请勿复制或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4120200050 皖网宣备090007号 公安机关备案号34082302000116

"));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