枞阳在线

枞阳在线网站 | 主办

设为尊龙凯时ag旗舰厅尊龙凯时app官网首页

您当前的位置:  > 文苑 >

惜字如金-尊龙凯时app

时间:2023-07-26 14:21:19
  董光巨
  近日去江西婺源县篁岭老街,在竹山书院门前,看见一座古色古香的焚烧字纸的砖炉,上写“敬惜字纸”四个隶书字。让我对“惜字如金”有新的认知。
  从前,人们认为:写过字的纸张是不能随意丢弃的,因而专门修建了供焚烧纸张的塔。全国不少地方都有,叫敬字塔,也有叫敬圣亭、惜字宫或喜佛塔的。对带有文字的纸张,不随意丢弃让人踩踏,而是进行焚烧,这是一种古老的风俗,进而表达了对文化的尊重。古训:“敬字如敬圣,惜字如惜金。”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敬惜字纸”是一种美德,也是一种文化的传承与坚守,一种文化的自信与自觉。
  《淮南子·本经训》记载:“昔者仓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人们或许会问:汉字的产生,为何会使得“天雨粟,鬼夜哭”呢?
  唐代的张彦远(818-907年)解释说:那是因为有了汉字之后,“造化不能藏其密,故天雨粟;灵怪不能遁其形,故鬼夜哭。”用现在的话来说,“天雨粟”意味着中华民族因为有了文字,变得更聪明,思想更开阔,生产能力、创造能力大大增强;“鬼夜哭”寓意汉字的产生真正揭开了天地的奥秘,使中华民族智慧增强,鬼神从此难以主宰人类的命运了,因此只能在黑夜里哭泣。
  汉字发明影响深远,它是人类文明混沌初开的标志,从此人类智若神明,甚至令天地、鬼神感到恐慌。不是吗?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中国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是从商朝开始,距今约有3000年。
  我国历来有“惜字”的传统习俗。据荷兰汉学家高延记载:清末,中国每一条街巷都专设收集字纸的篮子,篮子上贴着一张红纸,上书“敬惜字纸”。普通老百姓都有随手捡拾字纸的习俗,收集的字纸郑重焚烧。
  晚清的《申报》,在1904年10月12日这一天,“羊城杂录”栏目刊发了一条简讯:“西关巡警第五局查得通心街某店主专收字纸作还魂纸,遂执送北正局枷责示惩。”这则消息,现在看来显然有失偏颇,涉嫌乱用刑法,但从另一个侧面告诫人们:对文字要存敬畏之心。
  明清时期,惜字敬字,蔚然成风。在书院、文昌庙以及文人雅士聚居的场所,人们建造了大量的惜字亭。时至今日,在安徽岳西、江西万载等地还留有惜字亭,它们见证了中华民族“惜字”的文化传统,反映着人们建造和使用它们的初衷——尊重文化、传承文明。
  尽管旧社会人们识字率不高,但官府和民间都愿意尽力维护“敬惜字纸”的传统,这也是中华民族尊重文字、崇尚文化的价值追求的体现。
  从前,母亲在昏黄的油灯下做针线活,她告诉我:不得将字纸剪成鞋样,不得以字纸擦拭污秽,不得以脏手翻阅书籍。父母也常告诫,“今生不爱惜字纸,来世就会成瞎子”“孝父母、慎嫁娶、勤读书”等,朴素的惜字情怀镌刻在记忆中。
  推而广之,联想到我们的广大作者,要对文字常怀敬畏之心。写文章更是要“惜字如金”,要敬畏文字,多出精品,少制造文字垃圾。
  古人“惜字”传统还有一些无形印迹,表现为文字使用上敬惜字句的传统——严谨运用,要言不烦。古人的炼字佳话体现的就是“惜字”,如“语不惊人死不休”“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落笔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等。也让我们从中体会到“惜字”的文化传统。
  “惜字”文化传统还让我们反思现代文风问题,惜字如金,改进文风。把讲短话、讲实话、讲新话的文风,贯彻到我们日常的语言文字中去。文风改进也唤起民众对文字的敬畏之心。字斟句酌地使用文字,言之有物,富有新意,鲜明朴实,才是当下倡导的文风。
稿件来源: 安徽网
编辑: 徐连祥

网站介绍 | 联系尊龙凯时ag旗舰厅官网 | 律师声明 | 广告服务 |

枞阳在线尊龙凯时app的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 请勿复制或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4120200050 皖网宣备090007号 公安机关备案号34082302000116

"));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