枞阳在线

枞阳在线网站 | 主办

设为尊龙凯时ag旗舰厅尊龙凯时app官网首页

您当前的位置:  > 文苑 >

记忆中的黄大茶-尊龙凯时app

时间:2023-08-08 18:18:59

  1960年代初,我随母亲从城市回到大别山腹地岳西县北边的老家——青天乡。这里天蓝水清,山野林静。东边有云上日出的牛草山,西边有夕阳西下的多枝尖。屋顶炊烟袅袅,屋后茶园、菜园密布,农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生活好不惬意。
  我家住在一个叫石板冲的地方,是淠河的源头,有东西二组,老老少少加起来一百多人。那时西冲比东冲困难些,因为人多地少。也是从那时起,我认识了黄大茶。
  岳西自古产茶,黄大茶是大别山地区史上最重要的茶品之一。因其大枝大杆(一芽4—5叶,长10—13厘米)、黄色黄汤而得名。黄大茶,人们戏称它“杆子能撑船,叶子能包盐”。通常人们将淠河中上游山区所产黄大茶称作“内山黄大茶”,下游丘岗圩畈地区所产称作“外山黄大茶”,内山茶品质优于外山,所产黄大茶又为内山茶之上品。当地流传着一则民谣:岳西青包黄(青天、包家),霍山霍王黄。据史料记载,岳西黄大茶最迟在明代已有生产,距今四百多年了。
  从我记事起,家乡一带大都是做黄大茶。茶草一般都在谷雨和立夏之间采摘。黄大茶,采摘易,制作难。黄大茶传统制作有炒茶、初烘、堆闷、烘焙四道工序。
  炒茶分头锅、二锅、熟锅,三锅相连,按序操作。炒茶时用毛竹枝扎成茶把子,长约1米。炒茶起杀青兼揉条作用,锅温先高后低,炒至条索紧细,发出茶香,约三四成干时即可出锅。茶草炒好后即用茶焙炭火烘焙,高温快烘,烘至七八成干,茶叶有刺手感,即为适度。那是大集体年代,大家上午一起摘,下午一起炒。房下有一妇女,论辈分我叫她小奶,她不擅长炒茶,专门负责烘制,每天很晚才能回家。
  干茶送供销社,他们统一收购,统一踩篓子。收的黄大茶,放置于高温干燥的烘房内堆闷,隔天要翻堆,防止发霉。开始收茶时,供销社的负责人要和篾匠师傅签订好合同,开始准备烘罩(茶焙)、茶篓子。那时我们平安小村有江少怀、江少美、汪正兆等一大批师傅专门承包此项工作。待茶收结束了,就要踩篓子,踩篓子也是篾匠师傅的事。那时的篾匠师傅很吃香,每每这个季节,师傅们都要停下手中的活儿,专门踩篓子。踩篓子也是最后一道烘焙,用栗炭明火高温烘焙,有时候烘得直冒青烟,这时要立即采起措施,因带烟味的茶不好喝。每个大烘焙投叶12公斤左右,由两人抬着烘焙,几秒钟翻动一次。以茶梗金黄、叶子黄褐起霜、一折即断、口嚼酥脆、焦香显露为适度。烘后趁热踩篓包装,每篓25公斤左右。踩篓子一般都在六七月间进行,时逢酷暑,里面高温,外面高温,踩篓子的人每天都是大花脸,一季下来,每人都要瘦10多斤,一般身体不好的人是吃不消的。
  黄大茶大都销往河南、山东、山西、陕西等地。南方为其能消垢腻,去积滞,亦甚珍爱。《岳西县志》记载,自岳西建县(1936年)至新中国成立初期,黄大茶产销颇盛。1937年,岳西产黄大茶125吨。1942年,全县共收购黄大茶150吨。大量茶叶循淠河外运至皖北、天津、蒙古、东北。1952年后,县政府推行“黄改绿”政策,黄大茶有所减少,但直到1980年代中期,岳西茶叶仍以黄大茶为大宗。这时,县供销社依然活跃在茶区收黄大茶,并向山东、河北运销黄大茶。1985年,岳西翠兰试制成功,效益剧增,加上供销社改制,供销社停收黄大茶。
  “做高楼的住草房,打鱼的吃鱼肠。”多数茶农也是一样,他们喝的多是春末的“翻棵茶”。春茶结束前,清采茶棵所得的鲜叶老嫩不匀,老叶为主,这时方有闲暇自制少量黄大茶家用,家里喝的黄大茶不用烘得太焦,有的人家会把干黄大茶用碓舂成粉状,用水瓶和茶壶泡来喝。水瓶泡久了大红汤,不好看。茶壶泡最好,茶汤黄绿。泡茶有技巧,同样的水,同样的茶叶,不同的人泡,味道会不一样。一次我路过妻子的大姑家,妻子倒了一碗茶给我,我喝了一口,说:“这茶是你泡的?”她点点头笑了。那茶真香。
  如今,茶壶已退休,水瓶只装开水,黄大茶也淡出了人们的视野,青年人都不认识它了,黄大茶成了老年人不会褪色的记忆。汪一平

稿件来源: 安庆晚报
编辑: 徐连祥

网站介绍 | 联系尊龙凯时ag旗舰厅官网 | 律师声明 | 广告服务 |

枞阳在线尊龙凯时app的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 请勿复制或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4120200050 皖网宣备090007号 公安机关备案号34082302000116

"));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