枞阳在线

枞阳在线网站 | 主办

设为尊龙凯时ag旗舰厅尊龙凯时app官网首页

您当前的位置:  > 文苑 >

燕窝地-尊龙凯时app

时间:2023-08-18 10:05:46
  张长江
  我的老家张家碾村距离庐江县城25里。村子坐落在一块凹地上,东南北三面被山坡环抱,朝西的一面是开阔平坦的水稻田,地形酷似鸟巢。风水先生说,这是“燕窝地”,是风水宝地。村子西南角有大石碾,全村男人都姓张,因此得名“张家碾村”。
  “燕窝地”是张家碾人成长、发展的摇篮。据鲢鱼山张氏宗谱记载,650多年前,正值元末明初之际,农民起义的烽火燃遍中原大地,“百忍堂”张氏后裔从池州迁徙到庐江境内避乱谋生,看到庐邑东乡栖凤岭、鲢鱼山一带山清水秀,渺无人烟,就插草为标,占地垦荒,在“燕窝地”上盖茅屋定居。历经数百年沧桑,张氏子孙像燕子一样,愈久愈繁,居处愈迁愈散,星罗棋布,遍及大江南北,至今已发展到七千多人,成为一方名门望族。
  新中国成立前,“燕窝地”富人少,穷人多。贫苦的村民租种地主的土地,每年收下的粮食交租后,剩下的粮食不够吃。最难过的是青黄不接的三四月份,麦子没有成熟,只能靠借贷口粮掺上山芋、野菜“度春荒”。
  新中国成立前农村学校少,学费贵,穷人的孩子进不了学校的门。“燕窝地”的贫苦农民几乎都是文盲,富家子弟也只有一个大学生,他就是村子南头的华叔,在南京“中央大学”读书,堪称“凤毛麟角”。老一辈人说:华叔家的长工每年秋后,用独轮小车推出几十车稻子到县城出售,给他交学杂费。
  新中国成立后,“燕窝地”发生了历史性巨变。首先是解决了温饱问题,人口成倍增加。全村从36户130多人,增加到87户323人。改革开放以来,“燕窝地”的土墙草屋换成砖墙瓦屋。村子通电后,电灯代替了菜油灯、煤油灯,电扇、空调代替了手摇芭蕉扇、麦秆扇,夏天的夜晚,人们不再到“荒山岭”上乘凉了。最近十年,很多村民从“燕窝地”搬出来,在“荒山岭”上盖了别墅式小楼,房前屋后栽果树种鲜花,“荒山岭”变成了小花园。
  春节期间我回老家,坤弟向我介绍,农田整治后,小田改成大田,适合机耕。现在,播种、施肥、收割基本实现了机械化。全村有池塘9口,河坝5座。旱涝保收,产量提高,收入增加,人均年收入超万元。以前生活用塘水、井水,烧饭用柴火,现在家家通上自来水、天然气。男女老少都用上互联网,不出村就能与外面联系。近两年进行厕所改造,“燕窝地”告别了露天厕所,家家户户都装上抽水马桶。垃圾集中存放,由环卫工人统一处理。空气新鲜,环境整洁,无偷无盗,和谐安宁,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小时候到县城,25里的土路要走两个多小时;现在水泥路通到各个村庄,交通方便。上海到武汉的高速公路从村旁经过,县城的公交车在村口有车站,进城不再步行。村有卫生室,乡有卫生院,人人参加医保,医生上门给60岁以上老人每年进行一次体检。小病治疗不出村和乡,孤寡老人和特困户有低保。生活和医疗条件的改善,人们的平均寿命显著提高,70、80岁的老人在村里多的是。幼儿园办在村子里,鲢鱼山下的张家祠堂很多年前就改建成小学。现在孩子们上学有校车接送,家长不用操心。义务教育普及后,到大学读书的人越来越多,1960年考入安徽大学的我,是新中国成立后村子里的第一个大学生。目前,全村在读大学生有30多个,研究生也有五六个。
  “燕窝地”孕育了一代又一代张家碾人。“燕窝地”的巨变是亿万农民在党的领导下,从贫穷落后走向富裕文明的缩影。
稿件来源: 安徽网
编辑: 徐连祥

网站介绍 | 联系尊龙凯时ag旗舰厅官网 | 律师声明 | 广告服务 |

枞阳在线尊龙凯时app的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 请勿复制或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4120200050 皖网宣备090007号 公安机关备案号34082302000116

"));
网站地图